稻田守望者
——记学校优秀人才突出成就奖得主、水稻中心主任郑桂萍教授
郑桂萍,农学院教授,就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中心主任6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标兵"、"全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学校优秀人才突出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水稻田里的大专家
今年52岁的郑桂萍出生在密山市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1980年被我校农学系农学专业录取。上世纪八十,她将寒地水稻育种作为科研重点,开始了漫漫的水稻科研之路。2006年担任水稻中心主任后,郑桂萍内外重任一起担,在内组织科研,在外深入科研生产实际,到垦区各地指导生产实践。作为垦区农业部水稻高产项目西部管理局的首席专家,郑桂萍每年要长时间奔波于农场、农村水稻田间和实验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测产验收,风风雨雨,从不懈怠。稻田边,园区里,培训班上,黑龙江省凡是种植水稻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瘦弱的身影。
今年6月,郑桂萍带着学生赵洋去林甸县查看实验田。那天风很大,身材瘦弱的郑桂萍硬是被风吹得倒进水里,裤腿湿透了,鞋里也全是水。学生劝她找个地方换身衣服,可是她就当作没事一样,继续要求看下一个实验点,回到学校已是半夜12点。学生赵洋谈起此事,禁不住泪水涟涟。
走出去,农民缺什么她知道;农民知道什么,她也学了回来。2008年,她去肇源农场,那里的水田是盐碱地,返碱情况严重,传统的给土拌酸不适合大面积实施,当地的农民研究出了在土面铺沙的办法来隔离碱层,效果极好。郑桂萍兴奋的把这个方法传达给了水稻中心的同事们,并鼓励同事和学生,一定要多向生产一线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是科研人员取之不竭的源泉。
水稻中心现在是育种、栽培两手抓。这6年,郑桂萍带领水稻中心获得8项科研成果,其中"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的开发与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包括"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厅局级奖励8项。在垦区引进和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18项,其中8个新品种和5项新技术在垦区和地方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5亿元。指导水稻育苗大棚1000多栋、本田栽培面积7万多亩,举办农技培训1000多场次,累计培训农民7.5万人次,为北方水稻的品种培育、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高校的农业科研工作者跟科研院所的同行们相比,多了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可郑桂萍从不把这种压力看做负担,把每个学生都当孩子对待,用爱抚育他们成长。
1988级农学专业的赵莉回忆说:"上大学时我还没有体会到郑老师一个人带着幼小的孩子既忙教学又忙科研的艰辛。多年以后,我也为人妻、为人母,在科研战线上潜心钻研,经历了和郑老师当年同样的过程后才真正体会到她的不易。"
多年后的聚会上,赵莉的丈夫感慨地对郑桂萍说:"赵莉总跟我说起大学时您包的粽子好吃,我就认为她爱吃粽子,出差的地方有我就买回来,可是每次她吃一口就说不好吃。后来我才想明白,她不是喜欢吃粽子,粽香情里话师恩,她怀念的是那浓浓的师生情啊。"
在郑桂萍心中,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与传授给他们知识同样重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郑桂萍教给学生们的行为准则。水稻中心每年从农学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中选拔有意从事水稻方向的学生进入水稻组跟随老师们一起做实验。
她对学生既严厉又体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总要反复审查,直到满意才能通过,因此她指导的学生毕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常常陪着学生做实验,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总能看到她与学生们一起忙碌的身影。有时学生吃不上饭,她就把学生带到家里,亲手给他们做饭。这些学生在郑桂萍的严格指导下飞速进步,动手实践能力、科学钻研精神、严谨务实态度都得以成长。她指导的研究生刚毕业即被肇源农场破格录用为科技科科长;今年垦区人才招聘会上,在水稻组实习的两名本科生被绥滨农场当场录用。他们的顺利签约是对优秀教师最好的肯定。
郑桂萍对工作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深深地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精神融汇了北大荒人的品质,融入了北大荒的土地。她守望着心爱的稻田,守望着丈夫的事业,守望着师者的灵魂,北大荒金色的田野上吹来的金风,萦绕在郑桂萍这株丹桂周围,香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