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玉米组召开中外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生课题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2-05-11浏览次数:544

为促进我校“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顺利开展,57日晚2000(墨西哥时间早700),农学院玉米课题组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研究人员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了联合培养博士生课题研讨。会议由我校作物学科带头人、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本次联合培养博士生国内合作导师杨克军教授主持,会议特别邀请外方合作导师代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拉丁美洲玉米分子育种实验室主任、高级科学家张学才博士参加,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农学院玉米课题组高树仁教授、徐晶宇教授、贺琳副教授,以及部分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杨克军教授首先介绍了我校的办校历史、办学理念以及研究生培养情况。杨克军处长接下来介绍了我校于2021年首次获批实施的“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该项目实施的主旨在于深化产学研用国际合作科技平台建设,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互利多赢。在会议框架下开展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是推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一项具体举措。

张学才博士向参会师生介绍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及其与中国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是隶属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的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总部设在墨西哥的埃尔﹒巴丹(EI·Batan),共有高级科学家和管理人员100多人。CIMMYT宗旨是立足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参与发展中国家玉米和小麦品种改良计划。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和CIMMYT开始开展多方面合作,尤其是通过种质资源的引进与交换,育成了许多适合国情的优良品种,为中国的农作物育种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才博士主持比尔盖茨基金项目、国际农业切磋组织玉米分子育种专项、全球作物营养育种强化玉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CGIAR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在高通量分子标记平台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及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改良玉米复杂数量性状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设计了CIMMYT玉米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实施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了玉米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实践,实施了世界领先的规模化和流程化玉米分子育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Plant》、《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The Crop Journal》等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

农学院玉米课题组徐晶宇教授简要介绍了玉米课题组近年来在玉米栽培耕作、逆境生物学、生物育种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主要科研成果。

农学院玉米课题组的青年教师邓杰是2021年农学院“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她将在国内外合作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博士课题研究。邓杰围绕即将开展的博士课题--玉米耐旱种质资源筛选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计划进行了汇报,张学才博士和参会师生针对课题的设计、可行性、工作量、阶段性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国内外合作者对双方未来在玉米种质资源筛选、功能基因研究、前沿生物育种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方向进行了探讨。

杨克军处长在总结中表示非常感谢张学才博士及各位专家的指导,此次研讨会举办得非常成功,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合作模式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期待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邓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