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地点: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小组成员:
刘松欣、殷佳琪、张世雄、田坤、丁琦、宋国庆、于仁彬、李泽富、齐文燚、刘佳旺
实习内容:
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小组有幸在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实习,从课本到泥土,深入了解了农业科研院所的工作内容与日常生活。
在最开始的几天内,小组成员主要跟指导老师与师兄师姐们进行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的生产实践实习。我们被分为三个小组前往工作地点,开展了不同生产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了解了不同作物在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流程,学习了怎样正确将不同品种、品系的种子进行科学分类,如何规范拌种流程,以及田间划区、品种排序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参加了部分室内实验工作,如种子的发芽试验,学会分析不同处理对种子生长势的影响程度。
实习感悟:
半个月以来的实习经历让大家受益匪浅,对农科人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详细的规划。
大豆栽培
刘松欣:在此次实习中,我切身参与了大豆播种前的一系列前期处理工作,对大豆的播种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尽管过程并不轻松,也伴随着一些小失误,师兄师姐的关照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让我学习到了更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农业是“向土而生”的事业,农科人更要做“有根”的学者。所谓“根”,是脚踩泥土的实践力,是心系民生的责任感,更是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坚守。如今再翻开专业课本,那些枯燥的文字不再是考试重点,而是解锁作物密码的钥匙,是连接实验室与广袤田野的桥梁。
。
丁琦:在黄豆组实习的过程中,我参与了种子包衣的实习工作,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通过在种子表面包裹一层含有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等成分的包衣剂,能够有效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种子的生长发育。包衣后的种子表面光滑,容易流动,且包衣剂能够很好地粘附在种子表面,这不仅有利于种子的储存和运输,还能提高播种的效率。我也学习到了一些关键的操作要点,如包衣前需要对黄豆种子进行精选,去除杂质和破碎粒,不同的种衣剂成分和适用地区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等。例如:针对根腐病等病害,可以选择含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术知识,也体会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和价值。
大豆育种
殷佳琪:在大豆科研实习中,我全面参与大田试验前期筹备,负责种子筛选、田间划区及品种排序等工作。其中,品种排序令我印象深刻:随着试验方案调整,我们需从众多种子中精准查找更改后的品种,仔细核对信息后重新归位。这一过程不仅考验操作细致度,更让我认识到,田间试验需基于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任何环节的严谨性都直接关系到科研数据的可靠性。实习期间,老师系统讲解田间划区方法与鉴定、品比试验流程,帮助我掌握实操技能,深化了对科研逻辑的理解,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李泽富:在作物所的实习时光,让我有了许多体会。编号大豆种子,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耐心与细心。每袋种子的编号,不仅是数字的排列,更是科研严谨的体现。从筛选种子到精准贴标,每一个步骤都让我感受到农业科研的精细与重要。
实习中,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科研路上,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希望,每一次操作都关乎结果。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敬畏科研,也坚定了我投身农业的决心。未来,我愿以这份初心,守护每一粒种子,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科学院的半个月让我们收获良多,既学习到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又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我们将继续努力,在未来实习的日子里学习到充足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
宋国庆:今年四月份我们来到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进行实习,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我参与了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全过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烈日下的劳作让我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也感受到农业工作者的艰辛与坚韧。通过观察作物生长周期,我学会用数据记录分析问题,用科学思维优化种植方案,更明白了因地制宜、生态平衡对现代农业的意义。这次实习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对“三农”事业多了一份敬畏与责任感。未来我将以更务实的姿态深耕专业领域,用所学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田野上扎根生长。
张世雄:在作物所大豆育种课题组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大豆种子的整理选种,以及实验小区的区划等工作。大豆选种工作让我明白了,选种是高产的基础。我们需要兼顾品种特性、种子活力与纯度等等才能挑选出符合播种实验要求的种子。
在试验田里,土地不平整等状况给测量带来了不少麻烦,我们运用不同方法反复测量了好几遍才确定好数据。这锻炼了我的耐心与细心,让我深知农业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环节都需严谨对待。此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对农业科研多了份敬畏,激励我在实习中不断磨砺自己。
玉米育种
田坤:参与玉米生产实习的经历,让我对玉米育种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有了深刻理解。晒种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与时长,既能降低种子含水量、提升发芽率,也为后续选种奠定基础。选种时,剔除病斑、破损、粒型不饱满的种子,保留遗传性状优良的个体,这是保障育种纯度的关键一步。
种子包衣环节通过添加杀菌剂、杀虫剂与营养剂,赋予种子抵御病虫害的“盔甲”;种子称重与小区排序则依据实验设计,精确分配不同品系种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对比性。划定实验小区时,需综合考量土壤肥力、光照等环境因素,为不同玉米品系创造相对一致的生长条件。播种时,规范的株行距控制与深度把握,不仅关系幼苗生长,更是后续性状观测的重要前提。
齐文燚:作物所实习,我第一次接触到玉米种子编号工作。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蕴含着科研的严谨与细致。从筛选种子,到按箱编号,每一粒玉米都承载着未来的希望。编号不仅是标记,更是科研的起点。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科研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细节的专注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播种时我与田坤通力协作,共同配合,从画区,在播种区域放种,再到用播种枪进行播种作业。每一个步骤我们两个亲身参与。随着种子一粒一粒播下去,就像我们的希望一般,在阳光与微风之下茁壮成长。
小麦栽培/育种
于仁彬:田间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科研的严谨与农事操作的智慧。清晨参与田间镇压时,掌握了“速度缓急交替、力度因地制宜”的要领,在师哥指导下学会通过土壤反馈调整镇压器角度,确保土壤紧实度均匀,为小麦出苗筑牢根基。午间跟随张老师学习点播,每一粒种子间隔3cm,让我领悟到“精量播种”的科学性。午后清理杂草时,在进行聚垄焚烧时既考验空间规划能力,又需时刻警惕火源与麦苗的安全距离,燃烧后的草木灰还田更彰显生态循环的智慧。收工时整理种子与肥料的标准化收纳,让我意识到农业科研中“善始善终”的重要性——每一粒种子都是数据的载体,每一道工序都是成果的基石。泥土与汗水交织的实践中,现代农业“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脉络愈发清晰。
刘佳旺:这次作物所实习的经历令我受益匪浅。在小麦组实习过程中,虽然没有赶上整地、划区以及选种,但是赶上了小麦播种的最后阶段。在播种过程中,我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播种密度、拌肥的肥料种类与每种肥料的比例,同时,我也明白了单株选育对小麦育种的重要性以及杂种对小麦育种的破坏性伤害。在帮助玉米资源室工作时,我对种子的管理与保存有了新的认识。这次实习让我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次实习让我明白,每一粒种子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我们手中改变未来的工具。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的努力让每一粒种子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此次实习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刻认识到玉米育种每个环节都需精准把控,严谨的态度与专业的操作,是培育优良玉米品种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