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穑笃行|探寻荒原精神赋能现代农业——普阳农场实习感悟

作者:发布时间:2025-05-13浏览次数:10

实习单位: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分公司普阳农场有限公司

实习成员:陈泽钰、李鹏伟王硕李晨曦

出发去普阳农场

为深入学习农垦文化、感受现代农业发展脉搏,深刻地体会北大荒精神地时代内涵来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的四名学生,乘上了来到普阳的列车。


首日,参观和了解普阳农场

一、沙盘前的“农业大脑”:解码现代化管理范式

模式沙盘在农场展厅,师生们首先围绕“三化两管”模式沙盘展开学习。据技术人员介绍,这一融合“智能化、机械化、标准化+田间管理、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正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平台实现从育秧到收割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手机上点一点,灌溉、施肥全搞定”的智能场景,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数据种地”的魅力。

二、农机厂里的“铁牛军团”:触摸农业机械化脉搏

走进普阳农场农机厂,仿佛闯入“农业机械博物馆”:无人驾驶插秧机、卫星平地机、循环立体育秧设备等“硬核装备”整齐列阵。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AB点辅助驾驶系统如何将扬肥精度提升至厘米级,而2025年新引进的循环立体育秧设备更让学生们称奇。

三、大棚里的“立体农场”:见证育秧技术革命

在立体育秧大棚,多层育秧架如“成长大厦”般拔地而起,“摩天轮”式苗床正缓缓转动,让每一株秧苗均匀沐浴阳光。“传统大棚育秧需要弯腰弓背劳作,这里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温湿度、光照、水肥全自动化调节。



次日,了解和学习普阳“三站荒原”精神

普阳农场的“三战荒原”精神,是北大荒精神的生动缩影,展现了三代人以热血熔铸丰碑、用奋斗书写传奇的伟大历程。一战汤原,扎根建设换新篇;二战蒲阳河,御水兴农绘新景;三战柳北,拓荒辟壤造良田。这一精神不仅是普阳农场从荒原到沃土蜕变的精神密码,更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

4月23日我们四人被分配到各自的岗位

22农学一班陈泽钰和S24农学李鹏伟被分配到第二管理区学习和工作。主要在旱育壮苗大棚工作,还参与试验田插秧工作。

在旱育壮苗大棚实习时,温度、湿度调控与苗床管理是核心任务。为防止稻苗患青枯病,需将大棚温度精准保持在22-25摄氏度,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与精细性。每一次通风、每一回检查,都关系着秧苗的健康生长。看着柔弱的秧苗在精心照料下逐渐壮实,我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奇迹,也意识到农业绝非简单的“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科技手段(如智能监控、精准调控)为作物创造最佳生长环境。这不仅锻炼了我的观察力与耐心,更让我明白农业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后续的收成,容不得半点马虎。

插秧工作是体力与技巧的双重考验,更是团队协作的生动实践。从卷苗、运苗到插秧,大家分工明确、互相支援,深刻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现代插秧机配备北斗导航,可实现无人驾驶,一次插八排,极大提升了效率,让我看到农业现代化的魅力。但机器之外,仍需人工细致检查秧苗间距与深度。

22级农学一班王硕和22级农学一班李晨曦被分配到第一管理区工作和学习。主要是发放大豆根瘤菌和检查示范田作物病虫害、株距和整齐度。

发放大豆根瘤菌并非简单的物资派送,而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环节。每一袋根瘤菌剂都是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固氮增产的“小法宝”。实习中,我不仅要准确按标准发放,更需耐心向农户讲解其作用原理、拌种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菌剂活性与使用效果。当遇到农户对新技术存疑时,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根瘤菌“以菌固氮,减少化肥依赖”的优势,既环保又能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量。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更让我真切感受到科技助农的力量。

检查示范田作物是理论与实践碰撞的课堂。走进田间,需仔细观察作物株高、叶片色泽、根系生长等细节,判断是否存在缺素、病虫害等问题。例如,发现叶片发黄时,要结合土壤条件、施肥情况分析是缺氮还是受病虫害侵扰,这远比课本知识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示范田是农业技术的“展示窗”,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农户对新技术的信任与采纳。通过定期巡查、记录数据,我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一次及时的病虫害预警、一回精准的肥力补充,都可能让示范田呈现截然不同的长势,进而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种植样板。这种从细微处守护作物生长的过程,提升了我的实践技能,也让我明白农业生产容不得半点马虎,唯有专注细致,才能换来理想的收成。

实习感悟

此次实习,让我们清晰认识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差距。课堂上的理论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深化。同时,我对农业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了更深理解。在未来的实习中,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田间栽培知识和技术,贯彻普阳“三战荒原”精神。实习时间虽然短,希望能通过这次实习让我们更好地结合理论和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