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展翅,筑梦家乡|“返家乡”实践感悟(一)

作者:发布时间:2025-08-08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号召,农学院分团委积极组织动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 2025 年暑期踊跃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姓名马艳

年级:2023级

专业:植物保护

实践岗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下辖镇人民政府办公室辅助岗

实践内容:档案整理与数字化录入,走访乡村与企业,参加技能培训等

实践感悟:

盛夏七月,我以“青鸟”成员的身份到沂蒙革命老区仲村镇,在镇党建办开启了为期月余的基层实践活动。这段实践经历,让我进一步体悟到“知中国,才能服务中国”的深刻内涵。

社会实践本就是巩固和检验理论的重要途径。在党建办整理档案时,我切实体会到组织工作的严谨规范;走进村庄与村民促膝长谈,才真正掂量出“基层”二字的千钧重量,触摸到直接服务群众的滚烫温度。这让我深刻明白: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实的组织堡垒,而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概念,也由此变得鲜活可感、具体可触。

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小青鸟”并肩工作、共同学习的日子尤为珍贵。我们在协作中互相支撑、分享见闻,在难题前群策群力、共克难关,不仅在团队协作中感受到蓬勃的青春力量,更结下了深厚绵长的友谊,让这段实践之旅始终涌动着温暖的底色。

作为植保专业的学子,这次实践让我跳出了实验室与课堂的局限。参与乡村事务管理、走访农户田间时,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植保技术要真正惠及农民、服务乡村,离不开高效的基层治理做保障,离不开精准的政策执行作依托,更离不开与农民实际需求的深度对接。这也启发我在未来的专业学习中,要更专注于探索技术如何融入乡村发展肌理,思考植保学科在乡村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中能发挥的独特价值。

仲村的实践经历,在我心中埋下了服务基层、奉献乡村的种子。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社会阅历、增长人生经验的绝佳契机,它能有效促进综合素质发展,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无论未来走向何方,在沂蒙老区仲村镇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都将成为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会始终以精进本领为要,未来积极投身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事业,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姓名:赵红羽

年级:2023级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实践岗位:哈尔滨双城区世纪汽车历史博物馆

实践感悟:

在汽博实习的这段日子,我主要负责儿童老爷车板块。每日的工作如同一场精密的协作,始终围绕着孩子们的安全与体验展开:先是蹲身与孩子们平视,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拆解操作逻辑 —— 哪个踏板是“让车跑起来”的油门,哪个是“让车停下来”的刹车,前进档和后退档的切换像 “玩积木一样简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规则;随后俯身帮他们扣紧车门锁、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指尖划过卡扣的每一声轻响,都是安全防线的一次加固,确认所有细节无误后,才轻按电源启动按钮。

孩子们驾驶时,我的视线始终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整个场地:既要敏锐捕捉多辆车之间的速度差,用轻快的语气提醒“小司机慢一点,前面有好朋友哦”“别掉队呀,我们等你一起出发”,巧妙化解碰撞风险;又要分心留意周围拍照的家长,及时用手势示意 “这边有车经过啦”“脚下有台阶,小心绊倒”,怕他们沉浸在记录孩子笑脸的专注中,忽略了身旁的隐患。全程小跑跟着车队穿梭,既要像守护翅膀的大鸟般筑牢安全屏障,又要做不打扰兴致的背景板,这中间的分寸拿捏,藏着对“守护”二字最生动的注解。

这段经历像一面棱镜,让我看清了服务的多重维度: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得用游戏化的语言建立信任;遇到焦虑的家长,要先肯定他们的担忧再给出具体建议 ——“您站在这里拍照最安全,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我都盯着呢”。这些在实践中打磨出的沟通智慧,比任何书本上的“沟通技巧指南”都更有生命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责任从不是刻板的流程,而是在规则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在守护安全的前提下,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兴体验驾驶的乐趣。

未来的日子里,我想把这份觉察再放大些:留意每个孩子握住方向盘时的紧张或兴奋,记住家长们不同的担忧点。因为我渐渐懂得,所谓专业,不过是把别人看不见的细节,都变成自己心上的刻度。

本次“返家乡”专项活动,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广阔平台。同学们在实践中受教育,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长才干,锻炼了沟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贡献,以青春力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实现了个人成长与家乡建设的双赢,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