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三江平原的黑土之上,万顷作物迎着骄阳蓬勃生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强农班暑期实践小队,怀揣对农业发展的热忱与专业探索的初心,奔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八五六农场,开启了为期12天的粮油作物调研与乡村振兴专题实践,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摸清“粮家底”,筑牢安全基石
八五六农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广阔。实践小队抵达后,迅速与农场农业发展部对接,获取主要粮油作物基础数据台账,随后兵分三组深入田野开展“地毯式”调研。在小麦种植区,齐腰的麦浪翻滚,队员们手持测绳与计数器,逐块丈量、统计种植面积。通过实地测量与卫星遥感数据比对,核实了农场小麦种植面积,并了解到当地“浅翻深松”耕作模式配合秸秆还田技术成效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五年前有明显提升。最终,小队完成了农场6类主要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核实与数据校准,形成包含耕作模式、土壤肥力等指标的数据报告。
“以前在课本上学习土壤肥力相关知识,总觉得抽象难懂。这次亲手测量、对比数据,看到秸秆还田等技术让黑土地越来越肥沃,才真正明白农业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每一寸土地的精准数据,都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的一块砖,这份责任让我倍感使命光荣。”实践队员李鑫悦同学感慨道。
科技赋农力,播种丰收希望
走进职工家庭农场与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映入眼帘。队员们与农户促膝长谈,聆听“黑土地上的新故事”。一位种粮户的经历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十年前种500亩地,得请8个人忙上半年;如今2000亩地,3个人配4台农机就能轻松打理。” 北斗导航播种机精准下种、无人机定量施肥、联合收割机自动测产,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户还提到,农场的智能农机操作培训班和政府补贴政策,让现代农业更便捷高效。
“亲眼看到科技如何改变农业生产,我深受震撼。以前觉得‘科技兴农’是句口号,现在才知道,一台无人机、一部导航设备,就能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中解脱出来。作为农科学子,我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未来研发推广更多农业科技的决心,让科技的种子在黑土地上结出更多丰收的果实。”队员徐瑞鸿同学分享道。
此次科技调研,不仅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变革,也为他们后续专业学习明确了方向。同时,小队将农户反馈的农机使用难题整理,反馈给农场技术部门,为进一步优化智能农机应用提供了参考。
融合促增收,破解发展难题
八五六农场依托优质稻米资源,建成精米加工厂,培育多个特色品牌,借助电商平台远销全国,让农户收入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人才青黄不接、农产品价格波动、绿色种植认证成本高、农业保险覆盖面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国家“高校+农场”人才实训基地、“订单农业”等政策正逐步发力。
“在与合作社理事长交流时,他提到‘年轻人不爱回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看到‘高校+农场’实训基地为我们返乡创业铺路,又燃起了希望。乡村振兴需要新鲜血液,我们不仅要自己愿意回来,还要用所学知识吸引更多同龄人。同时,‘订单农业’让农户不再担心销路和价格,这种政策与市场结合的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队员董濡闻同学说道。
队员们还结合专业知识,为农户分析绿色种植成本控制方法,协助整理农产品电商销售数据,帮助农户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为农场产业融合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
青春献田野,初心筑未来
十二天的实践转瞬即逝,课本里抽象的“农业现代化”,在八五六农场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队员们梳理出6类作物的种植数据台账,整理出15份农户访谈实录,更深刻体会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分量。
此次实践,是农科学子对“强农兴农”的生动践行。队员们不仅将专业知识与田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专业知识,带着本领与热忱回归田野,让青春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董儒文 供稿
卢阳 费靖原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