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星光熠熠三下乡实践团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洛满镇福塘村——这片承载着“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荣光的土地,以“沉浸式调研、零距离对话”的方式,开启了一场连接理论与实践、青春与乡土的“三农”认知之旅,在读懂乡村肌理中践行青年使命,在体悟农业价值中明晰时代担当。
初抵福塘村,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山野间清新的草木气息,更有村民质朴热忱的烟火温情——这份真诚,成为实践团快速褪去“城市视角”、融入乡村生活的“钥匙”。在村长的带领下,成员们循着田埂与街巷,走进村民的日常:刚从河边洗衣归来的阿姨主动停下脚步,用方言分享村落的生活趣事;在花生地里忙碌的农户随手捧起一把饱满的果实,将丰收的喜悦递到成员手中;菜畦间施肥的大婶则俯身示范,毫无保留地将世代积累的种植经验、辨土识肥的农作智慧倾囊相授。这些细碎却温暖的互动,不仅让实践团感受到乡土社会的脉脉温情,更让“三农”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与生命,为后续的深度调研奠定了情感与认知基础。
沿着田埂深入农田,福塘村的农业发展图景在实践团眼前徐徐展开——这既是一幅“多元种养”的生机画卷,也是一曲“探索求变”的转型乐章。村长逐地块讲解作物布局:从水稻、玉米等保障粮食安全的常规作物,到芋头、水丝瓜等适配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再到“甘蔗外包种植”的规模化尝试,每一处规划都彰显着村民对“稳粮增收”的务实追求。更令人触动的是,村里正探索“水稻田套种芭蕉树养螺蛳”的生态种养模式——尽管目前因技术衔接、生态平衡等问题暂遇瓶颈,但这份“不满足于传统种植、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恰恰折射出乡村在产业升级中的主动作为。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试错”,而是基层群众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执着追求,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基层样本。
与此同时,农田里的“痛点”也让成员们对“三农”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当地气候虽适宜作物生长,但水稻常受卷叶虫、钻心虫侵害,暴露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短板;丘陵地貌限制了大型农耕机械的作业空间,人力劳作仍占主导,既加重了农户负担,也制约了生产效率——这些问题,既是福塘村的发展瓶颈,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难题的微观缩影,也让成员们更加明白“学农为农”的紧迫性。
从田间返回村落,村长的讲述为实践团勾勒出福塘村的“变迁史”:曾经路边摆摊、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外流、业态迭代逐渐成为回忆。但这份“变迁”并非被动的衰退,而是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寻求转型的必然轨迹。村长坦言,福塘村的转型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而更核心的“短板”在于人才——他将期待的目光投向实践团的农科学子,盼望着这些“懂技术、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能带着育种学、农业资源利用、乡村规划等专业知识重返乡土,把实验室里的理论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用方案”,破解土地效益低、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用专业力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这番话,不仅道出了一个村庄的期盼,更点出了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关键——青年人才的回流与扎根,正是破解乡村发展“空心化”的根本之策。
此次三下乡实践,于实践团成员而言,早已超越“考察调研”的范畴,成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使命唤醒”。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农科学子,“学好专业知识”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要带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放下书本、走进田间,在与村民的对话中读懂“三农”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
未来,他们将以“知农”为基、以“助农”为责、以“兴农”为志,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让专业知识转化为农户增收的实效,让青年力量成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源头活水”,在服务“三农”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王馨 周宇兰 供稿
马炎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