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落地见效,2025年暑假期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脉薪火队”的5名队员,分别奔赴山东省潍坊市、济宁市、菏泽市及河南省商丘市、安阳市的古村古镇,开展为期数日的“调研古村非遗・送文化资源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青年队伍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行动传承历史薪火,在古村古建的砖瓦间、非遗技艺的传承里,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踏遍古村寻根脉:在历史遗迹中解码文化基因
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座古村、每一处遗迹,都是承载文明记忆的“活化石”。队员们深入不同地域的文化地标,在实地调研中挖掘历史内涵,读懂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留吕村
留吕村的红枣树
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留吕村,“先有红枣树,后有留吕村”的俗语代代相传。村头那几棵树龄超600年的老枣树,枝干遒劲、冠如绿伞,春来抽芽护荫、秋日满枝红果,不仅是村民“刻在血脉里的念想”,更见证着村庄从“千户村”到“留吕村”的历史变迁——相传吕洞宾曾在此解救村民于危难,村民为感念恩情更名“留吕”,这份“感恩向善”的文化基因,至今仍在村庄的烟火气中延续。
山东省菏泽市是上古文明与历史风云的交汇之地。在曹州古城,黄巢起兵的点将台诉说着唐末的英雄壮志,专司供奉济水之神的济渎庙承载着古人“敬天爱人”的生态智慧;尧舜在此活动、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晋文公经城濮之战成就霸业,一个个历史典故为古城注入深厚文化底蕴。而菏泽市博物馆内的元代沉船及船上的元青花龙纹梅瓶,更以精湛的工艺与清晰的历史印记,还原着古城昔日“商贾云集、舟楫往来”的繁华盛景。
山东省菏泽市曹州古城
菏泽市博物馆元代沉船及船上元青花龙纹梅瓶
同样位于菏泽的郓城,因《水浒》故事而闻名遐迩。“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的说法,让这片土地自带“侠义豪情”的文化标签——宋江故里宋家村、晁盖故里东溪村、吴用老家车市、智取生辰纲之地黄泥冈,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替天行道、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好汉之乡”的称号也成为当地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此外,菏泽与舜帝的渊源更追溯至上古时期:姚墟(舜出生地)、历山(舜耕作处)等遗迹尚存,“舜拜蒲衣子为师,求教治国修身之道”的传说,至今仍在传递“虚心求学、以德治国”的古老智慧。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
舜帝拜师
在河南省商丘市永城,“汉兴之地”的历史定位尤为鲜明。这里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发源地——当年刘邦任泗水亭长时,因押送徒役途中多人逃亡,率十余人避祸芒砀山,醉酒后拔剑斩挡道大蛇;次日老妇哭诉“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斩杀”的传说,虽带传奇色彩,却为刘邦起义赋予“顺天应人”的精神内核,成为凝聚民心、反抗暴秦的重要象征。如今,芒砀山的“斩蛇碑”仍矗立于此,与永城“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长寿之乡”的现代名片交相辉映,展现着“历史与现实共生”的文化活力。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
河南省安阳市的马氏庄园,则是“中原第一官宅”与红色记忆的融合体。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庄园,历经50余年营建,现存401间厅、堂、楼、廊,以“北、中、南三大区”“六路九门相照”的格局,展现着中原封建官宅建筑的精湛技艺。更值得铭记的是,1947年5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移驻此处,马氏庄园成为野战军兵站及刘邓大军指挥部;6月22日夜,“鲁西南作战会议”在此召开,部署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如今,庄园西院养正堂仍保留着当年会议室的原貌,青砖灰瓦间既留存着封建官宅的历史印记,更镌刻着“为人民谋幸福”的红色基因。
河南省安阳市马氏庄园
鲁西南作战会议遗址
沉浸式体验传技艺:让非遗在互动中“活”起来
“文化的传承,不仅要‘看见’,更要‘体验’。”文脉薪火队深知,非遗技艺的生命力在于“有人学、有人传、有人爱”。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收集整理古村非遗的历史资料,更以“学习者”的身份沉浸式体验多项非遗项目,用实际行动推动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接轨。
在书法体验区,墨香漫溢间,队员们提笔蘸墨,在宣纸上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今名家的字迹。从“横平竖直”的基本笔画,到“疏密有致”的间架结构,队员们在一笔一划中体会汉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的独特魅力,更领悟到“字如其人”的修身之道——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人“沉静内敛、精益求精”的精神写照。
队员正在体验书法
剪纸体验现场,红色的纸张在队员们手中翻转,剪刀与纸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从简单的“福”字窗花入手,逐步尝试复杂的“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当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完成时,队员们不仅掌握了“折、剪、刻”的基本技巧,更读懂了剪纸纹样中“趋吉避凶、祈福纳祥”的民俗文化,感受到“指尖上的传承”背后的生活智慧。
队员正在体验剪纸
走进非遗戏曲的世界,队员们学唱柳琴戏等经典剧目的选段。从“字正腔圆”的发音技巧,到“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细节,队员们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到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独特韵味——柳琴戏的婉转唱腔、细腻表演,既展现着地方文化的特色,更传递着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此次体验不仅让队员们爱上了传统戏曲,更坚定了他们“让戏曲走进年轻群体”的决心。
队员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在曹州面人体验环节,五颜六色的面团在传承人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捏、搓、揉、压之间,刘备、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以及兔子、老虎等动物形象跃然眼前。队员们纷纷上手尝试,从“塑形”到“上色”,在一次次调整中感受面塑艺术的“以小见大”——小小的面团,不仅能还原历史场景,更能承载“忠孝节义”等文化理念,是“民间艺术”与“文化传播”的完美结合。
体验曹州面人
古法研磨体验则让队员们回归“慢生活”:亲手转动石磨,将谷物研磨成粉,在“一圈一磨”的劳作中,体会古人“敬天惜物、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原来一粒米变成面粉要经过这么多步骤!”队员刘晓丹的感慨,道出了体验的意义——古法研磨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传承。
体验古法研磨
文脉薪火队全体队员
春聚力担使命:以青年之力绘就文化传承新图景
“此次实践,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担责’之旅。”文脉薪火队队长孙秀茹在总结中说道。在为期数日的社会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古村非遗的历史与现状,更以“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将收集整理的文化资料分享给村民,通过“手把手教学”让更多人接触非遗、爱上非遗,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青年活力。
“文化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青年学子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文脉薪火队的实践证明,只要青年一代主动担责、积极行动,就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让千年文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推动文化繁荣、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孙秀茹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