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千重耕青春 丹心一片燃乡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麦浪逐风”社会实践小队

作者:发布时间:2025-08-12浏览次数:11

十日知行路,千里沃野情。“麦浪逐风”实践小队的青年学子们背起行囊,以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黑土地的厚度,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与绿色实践的淬炼中,农科学子的担当在田野间生根发芽,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蓓蕾,用智慧点亮了田野的星芒,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青春赞歌。

红色记忆: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梧桐河抗联纪念馆的木门吱呀开启,仿佛打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阳光透过窗棂,在泛黄的照片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片里抗联将士们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寒中挺直脊梁,睫毛上的冰碴凝结着不屈的意志,目光如炬穿透漫天风雪。玻璃展柜中,一件破旧的棉衣静静陈列,弹孔边缘的棉絮早已泛黄,却依然能窥见战火灼烧的焦痕。

从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到稻浪翻滚的丰收图景,从篝火炊烟的简陋营地到智能温控的现代大棚,八十余载春秋在展馆的时光长廊里流转。当指尖轻触展墙上 “还我河山”的石刻拓片,冰凉的触感瞬间化作滚烫的热流涌入血脉,抗联战士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诗句在耳畔回响。这一刻,教科书上铅印的文字活了过来,化作跳动的火焰在每个队员心中灼灼燃烧,在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原野上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

万亩稻田: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

带着这份滚烫的感动,队员们踏着晨露走进水稻试验田。和煦的微风掠过万亩沃野,在连片的稻浪间掀起层层金波,稻穗饱满的颗粒碰撞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大地在轻声吟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士昌的身影早已出现在田埂上,他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攥着沉甸甸的稻穗,向围拢过来的学子们细数 “天盈 6739”等新品种的特性:“你看这穗型,紧凑抗倒伏;再瞧这米质,晶莹有嚼劲,亩产比老品种提高了三百斤。”

队员们纷纷蹲下身,指尖轻触饱满的稻穗,感受着谷粒在指腹间滚动的分量,阳光透过稻叶的缝隙洒在他们专注的面庞上,映出眼中闪烁的光芒。“前辈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的土地,如今要靠我们用科技让它增产增收。” 一位队员抚摸着稻穗轻声感慨,话语里满是接过接力棒的坚定,这心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所有人心中漾起共鸣的涟漪。

田间课堂: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玉米种植区的田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 “田间课堂”正在热烈进行。草帽圈成的简易 “教室”里,队员们围坐成圈,笔记本摊在膝盖上,笔尖在纸页上飞快游走。农户王大叔蹲在中间,手里捏着一株带虫眼的玉米叶,讲解着玉米螟的防治技巧:“这虫子狡猾得很,得在它产卵期就喷药,不然等钻到秸秆里就难办了。”

队员们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拿出专业书籍对照求证,当用课堂上学的 “性诱剂防治法”给出解决方案时,王大叔黝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是理论知识与田间智慧的碰撞结晶;额头上滚落的晶莹汗珠,折射着知农爱农的赤子情怀。“原来书本上的公式定理,真能变成守护庄稼的利器!” 一位队员合上笔记本时,眼中闪烁着顿悟的光彩。

垦荒精神: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记

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里,拉合辫房的泥土墙散发着岁月的芬芳。烈士用过的垦荒犁静静倚在墙角,犁铧上的锈迹记录着开垦荒原的艰辛;李勇等知青穿过的棉袄挂在展架上,补丁摞补丁的针脚里,缝着青春与黑土地的约定。讲解员轻声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他们用镐头刨开冻土,用肩膀扛起草袋,硬是在沼泽地里开出了万亩良田。”

展柜中,一把缺口铁锹上的黑土仿佛尚未干涸,那是第一代垦荒者与土地最亲密的见证;一件褪色棉袄上的补丁依旧鲜明,那是艰苦岁月里最美的勋章。这些会说话的文物,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北大荒精神化作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年轻学子的血脉。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看到了前辈们在篝火旁规划良田的身影,心中涌起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滚烫豪情。

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当历史的风烟遇见现代的曙光,数智乡村振兴展示馆里正上演着令人振奋的 “农业革命”。智能温室的玻璃穹顶下,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湿度、光照度,数据在电子屏上跳动成绿色的诗行;植保无人机在模拟稻田上方盘旋,机翼划出的弧线如同为大地编织的防护网;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刚采摘的有机蔬菜,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队员们戴上 VR 眼镜,沉浸式体验智慧农业的全流程管理;操控着智能灌溉系统,看着水流精准地渗入每株作物的根系;在大数据平台前,分析着不同地块的土壤成分与产量关联。当亲手操作这些 “新农具” 时,他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的深刻变革。“原来农业早已不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科技感的朝阳产业! 一位队员摘下 VR 眼镜时,语气里满是惊喜与自豪。

薪火相传:两代人的田野对话

梧桐河畔的文化长廊里,爬满藤蔓的木架投下斑驳的光影。第二代垦荒者轻抚着长廊斑驳的木柱,指尖摩挲着岁月刻下的纹路,向围坐身旁的 00 后大学生们讲述那段草棚岁月:“那时候我们住地窨子,夜里能听见狼嚎,可看着亲手种的麦子抽出绿苗,心里比啥都甜。”

年轻学子们托着下巴静静聆听,清澈的眼眸中倒映着两个时代的剪影:一边是老人记忆里跳动的篝火与沉重的垦荒犁,一边是远处智能育秧基地闪烁的电子屏与无人机划过的银线。夕阳西下,新老两代人的影子在长廊地面上渐渐交融,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她握着一位队员的手轻声说:“土地不会辜负用心待它的人,你们年轻人有文化,一定能让这黑土地更出彩。”

这场跨越十天的实践之旅,是一次思想的淬炼,更是一场专业的升华。“红色铸魂 + 绿色筑梦” 的成长模式,让年轻的农科学子们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既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更是青春绽放的广阔舞台。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试验田的稻浪,队员们在田埂上立下誓言:定要用专业学识滋养这片土地,让青春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绚烂绽放,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