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学子扎根黑土 传承精神助力振兴 | 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一)

作者:发布时间:2025-08-14浏览次数:13

七月的北大荒,黑土地上麦浪翻滚、稻香阵阵,孕育着丰收的希望。2025年7月5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小垦仓”实践团队在教师黄伟东与团队负责人张绍锟的带领下,踏着晨光奔赴黑河市龙镇,开启了一场以“追寻北大荒精神、用专业服务乡村”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之旅。这场旅程,既是农科学子对初心的叩问,更是新时代青年以实干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溯精神之源:在奋斗史诗中汲取力量

实践的第一站,团队走进黑龙江省龙镇农场办公室和北大荒集团龙镇农场分公司。在这里,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奋斗故事,铺展开北大荒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壮阔变迁史。队员们系统学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深入了解了先辈们在冰封雪冻中开垦荒原、在艰苦卓绝中建设粮仓的峥嵘岁月。

“老一辈农垦人用镐头、镰刀在荒芜中种出希望,这种精神不是陈列在展馆里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基因。”张绍锟在学习笔记中写道。先辈们“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壮志,让在场学子深刻体会到:农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底色;乡村振兴的征程,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指引。

探实践之路:用专业智慧破解农业难题

离开历史展厅,团队转而深入龙镇农场科技园区,将目光投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在园区内,玉米、大豆的高产示范田与智慧农业控制系统形成鲜明呼应,展现着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跨越。

农学系学生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围坐交流,详细探讨了玉米大豆的增产技术、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优势。“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部分地块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起垄高度优化来改善。”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针对园区农业现状提出具体建议。实地考察中,学子们还重点关注了当地农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为后续助农方案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针对农户反映的作物生长问题,团队在征得同意后采集了问题植株样本,通过现场观察与初步检测,快速分析病因。“这片大豆的叶片发黄不是缺肥,而是根结线虫病初期症状,建议采用轮作与生物防治结合的方式应对。”团队成员运用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当场提出解决方案,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推荐了适合的优质种子与低毒高效肥料,建议农户优化作物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团队关注的另一重点。他们建议当地进一步应用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远程监控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水肥、提前预警病虫害,实现“减损增效”。“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智慧农业能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潜力。”当地农户对这些建议表现出浓厚兴趣。 

聚振兴之力:以青春担当书写新答卷

为全面掌握农户需求,团队设计调查问卷,围绕农药使用规范、日常管理痛点等开展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00余份,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

实践尾声,一场在农场小院举行的总结会充满青春力量。“北大荒精神是接力棒,我们要跑出新时代的加速度。”张绍锟的发言引发共鸣;“我要把智慧农业技术带回家乡,让更多土地增产增收。”来自乡村的庄天宁同学眼神坚定。黄伟东老师的寄语更点明实践的深意:“乡村振兴的舞台足够大,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份收获,让北大荒精神在青春奋斗中绽放新光芒。”


如今,“小垦仓”团队的脚印已留在龙镇的田间地头,但农科学子对“如何用所学服务乡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从传承北大荒精神到践行科技助农,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检验,更是一次初心的淬炼——它让青年学子深刻明白,农业的希望在田野,乡村的未来在青年。而这份在黑土地上种下的责任与担当,终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生长出更丰硕的果实。

张绍锟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