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 深入生产一线,精准把脉开方:农学院师生暑期深入田间开展科技支农

作者:发布时间:2025-09-15浏览次数:10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正值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落地,提升基层农业技术人才专业素养,农学院相关团队暑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相关技术指导,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最实用的管理技术送到了农户手中,为夏日田野注入了新的科技活力。

水稻研究中心

7月22日-8月1日及8月14日-8月24日,农学院水稻中心教师马婧、刘月月、齐德强带领研究生前往二九一、七星、前进、大兴、八五八、洪河、浓江农场,开展“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三江平原粳稻温光高效与抗寒促早机械化丰产优质技术研发与示范”、“稻草灰还田和秸秆还田长期定位对寒地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基于“1332”节水控灌模式下水稻本田肥料利用率及稻谷品质提升效果评价”等项目推进工作及生育期指标调查。

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

7月8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杜吉到及上海瑞赜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一行,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农场调研双青豆种植情况,在双青豆种植示范区,专家组听取示范区整地、种植时间、株距、机械作业及夏管措施等情况汇报,并针对目前作物长势“问诊开方”。上海瑞赜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实地检查订单种植情况,确保面积、品种符合合同约定。双方就双青豆产业发展交换意见,希望深化合作,扩大订单面积,共建品种试验、繁育及示范基地,共推产业发展。

7月9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杜吉到带队到黑龙江省鸡西市八五五农场,就双方合作项目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在农场科技园区,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重点查看了大豆示范品种的生长态势,细致检查植株是否存在杂株、病虫害等问题。针对现场发现的情况,团队结合种植实际,现场分析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大豆作物健康生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7月10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杜吉到带队到黑龙江省肇东市四方山农场调研杂粮杂豆种植及产业发展相关情况。团队先后来到农场有机定制谷子种植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地进行现场调研,农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农场示范区规模、种植品种、田间管理措施、栽培技术等情况。团队观察了谷子、高粱、特用豆等精特优作物田间长势,并对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种植品种、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了专业指导,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8月27日-29日,杜吉到,郭伟,韩毅强,章磷,沈海军,去爱辉区农业推广中心、西峰乡、罕达汽镇进行杂粮服务,嫩江市农业科技园区、嫩江农场、克山分院及齐齐哈尔分院杂粮技术服务及交流。

植物免疫研究团队

为顺利推进2025年农业农村部政府购买合作项目“东北地区大豆药剂拌种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试验与技术集成”、黑龙江省绿色植保工程项目“新发危险性病害鉴定及风险评估”等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实施,8月18日下午,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左豫虎教授一行在九三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领导的陪同下深入鹤山农场,就大豆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研,并采集病害标样。鹤山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彭程及农业发展部相关人员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第一、第六管理区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不同品种大豆长势,辨识病虫害具体症状,并系统采集了病害标样和土壤样本。在采集过程中,农场领导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规律及防治难点。调研组结合现场调查与前期试验研究,从品种抗性、重茬影响、区域气候及土壤微生物等多角度,科学剖析了病虫害频发、加重的深层次诱因,并针对如何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优化田间管理方案等提出建议。

8月27日下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左豫虎教授专家组一行来到八五二农场,围绕“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大豆花叶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进行指导, 专家组一行,先后深入第三管理区第五作业站、第五管理区第三作业站的项目示范田,实地察看大豆花叶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效。在田间,专家组结合当前气候特点、大豆品种特性、作物生长态势、种植管理模式、生育阶段进程,以及田间病害发生与预防现状,逐地块分析情况,现场为农场技术人员和种植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针对性防治建议,破解当前大豆病害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

据了解,2025年八五二农场承担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场始终以“提升大豆品质、增加大豆单产”为核心目标,全力推进大豆花叶根腐病、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搭建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为大豆大面积增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切实满足规模化种植的技术需求。

专家组强调,要持续强化大豆病害田间巡查频次,精准监测病害动态,及时发布趋势预报,为防控争取主动。同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强病害统防统治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病害发生风险,保障大豆正常生长。要不断探索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在病害防控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种植管理,全面提升大豆品质、产量与种植效益,为农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大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

8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教师深入北大荒集团各个农场开展大豆夏管指导工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团队教师近期持续深入北大荒集团各农场,指导大豆高产示范田的田间管理工作。其间,团队负责人张玉先教授在完成一线生产技术指导后,又应邀赴友谊农场,参加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喷多促”技术推广节目的现场连线;随后赶赴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北安地区开展大豆高产培训,为农技人员和种植户传授关键技术。此外,张教授陪同副校长孙东波、科技处处长左锋赴嫩江市出席大豆种业联盟成立大会,共同推动大豆种业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嫩江大豆科技小院师生也接待了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双方就大豆科技与农业实践开展了深入交流。

大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将继续以大豆高产、优质、绿色生产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栽培生理与生态机制研究,推动智能精准施肥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发抗旱节水和抗逆丰产关键技术,构建区域化、标准化、轻简化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通过加强示范推广与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持续助力大豆产能提升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油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保障。

8月5-6日,王孟雪、曹亮老师分别前往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友谊农场、五九七农场、七星农场,王孟雪作为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团队成员,指导科学施肥增效项目,土壤改良剂示范田间调查。对农场科学施肥试验田进行田间调查,对采样地块农户施肥、立地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农户施肥管理情况。

马铃薯优质栽培及新品种选育团队

8月14日,金光辉作为双城百亩庭的科技总师,针对企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垦薯1号因高温造成的“串箭”导致先期结薯个数减少等现象进行了技术指导,同时指导企业如何科学合理的施肥,如何控制植株徒长等,进而促使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增加。通过生产技术指导,促进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提升,进而增加企业的淀粉加工效益。同时开展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淀粉加工用马铃薯新品种,既能实现成果转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种植和加工效益。通过示范区的带头和示范引领,以增加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尤其是种植淀粉加工原料薯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带动乡村镇和马铃薯产业发展。

8月18日,金光辉、张桂芝老师前往牙克石,对合作薯业呼伦贝尔宏杉薯业有限公司进行种薯繁育和田间生产情况进行指导,指导企业进行马铃薯X、马铃薯Y病毒及其它病害防控,以提升种薯繁育质量。旨在提高种薯薯业的种薯繁育技术水平,帮扶薯业提高种薯产量和质量。

8月19-20日,金光辉、张桂芝老师前往克山农场,到省标准化创新发展奖补资金项目“马铃薯-大豆轮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推广示范农场进行田间长势和防控情况进行指导和提出相应技术措施,以促进后期产量形成和品质提升。同期,对农场承担的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项目进行田间技术指导,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新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如何合理灌溉施肥,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通过该标准技术的实施推广,提高轮作马铃薯和大豆的产量及品质,通过轮作制度实施和推广利于黑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高产创建示范技术指导,今年的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项目有希望取得新的突破,大面积单产将得到新的提升。

8月24日,金光辉副研究员前往新疆喀什市和昭苏县,根据垦薯1号的生长特点,进行种植技术指导。我校培育的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垦薯1号,在当地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垦薯1号在新疆种植面积逐年加大,相应的技术问题,加以解决,同时新培育的马铃薯品种引入新疆进行试种,有望与当地企业开展新品种联合育种工作,能够加速新品种的转化。

寒地玉米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

2025年7月6日至8月31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张翼飞教授与相关师生,先后到大庆市肇州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昆仑集团大庆油田农场有限公司、肇东市、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以及和平牧场、嘉荫农场、五九七农场、八五五农场等北大荒集团下属农场有限公司,开展玉米生产情况调研及丰产优质高效栽培配套关键技术交流指导。

张翼飞教授结合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龙江富硒产业主任岗位专家、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等工作任务,到所建立的核心试验区和示范辐射区,进行田间相关指标的观测,并以会议座谈、田间观摩等形式与基层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和农户进行了交流,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田块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种植户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在高产示范田进行实地观摩,详细介绍了示范田在品种选择、密植化控防倒、水肥高效运筹、硒营养强化、病虫害防治等玉米抗逆丰产提质增效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创新做法,让参与观摩人员直观了解到提升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并发放了配套的高效农资产品和明白纸。

团队后续将加强与地方市(县)和北大荒集团相关农场的协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实施的同时,加大对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共同助力玉米单产提升及产业提质增效。

改土培肥团队

8月,改土培肥团队分别前往黑龙江省、辽宁省、甘肃省等地,参加2025年由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陇东学院、甘肃省作物学会、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承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协办,第十九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并参加了田间开放日,该会议为进一步提升玉米抗逆丰产栽培创新能力,全面支撑国家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通过不断学习和了解我国农业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汇总我国农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围绕“解析玉米单产提升途径 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努力,最终实现我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团队

6-8月,张海燕副教授、台莲梅教授、赵长江教授、刘聪鹤讲师等人定期到林甸县农户田内调查当地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将害虫样本带回实验室内进行种类鉴定,了解当地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情况,指导当地农户作物安全生产。

未来,团队将继续在林甸县开展长期系统的病虫害监测与研究,为当地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

8月,杂粮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高玉玲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水稻田间调查和取样工作,通过不同种类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喷施旨在解析秸秆还田对根系发育的早期抑制及外源调节剂的恢复效应,以及秸秆还田下生理指标变化与产量损失关联路径,深入阐明调节剂协同根系活力恢复与根际还原物质消减的反馈机制,为农场秸秆还田障碍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数。

科技特派员

7月27日,农学院教师张桂芝作为省马铃薯体系专家成员和肇州县永乐镇科技特派员,特邀请园艺园林专家靳亚忠、李春霞、杨升一同为永乐镇王家围子村马铃薯大面积生产示范田进行技术指导,针对马铃薯田间生长过旺和防控问题提出相应技术措施。通过示范区的带头和示范引领,以增加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尤其是种植淀粉加工原料薯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带动乡村镇和马铃薯产业发展。

8月20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教师张翼飞、姜丽丽、于崧和张春雨带领相关领域研究生,组团奔赴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县工信科局相关领导陪同下,开启了一场“一镇一策”的精准农技服务行动。

科技特派团师生先后到杜尔伯特镇、胡吉吐莫镇、他拉哈镇及腰新乡等科技服务帮扶乡镇,通过座谈研讨、田间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种植户代表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初步了解了不同乡镇的产业科技需求的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种植户在玉米单产提升、马铃薯优质栽培、特色杂粮提质增效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相关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发放了配套的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指导手册和挂图。

近年来,杜蒙县各乡镇积极示范推广玉米浅埋滴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且高度关注该项技术模式的标准化落实。在胡吉吐莫镇的玉米浅埋滴灌技术大面积示范田,科技特派团师生俯身田间,基于对玉米相关农艺性状及土壤质地等指标的细致观测,系统评估了玉米群体的长势、产量预期,剖析了关键作业环节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生育后期促熟增产的调控技术实施建议,为促进区域粮食持续丰产增效筑牢技术根基。

相信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和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科技的“金种子”必将在广袤田野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各科研团队  供图

梁梦婷  各科研团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