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缀花叶,非遗焕新生——农学院“巧思”珐琅非遗体验活动

作者:发布时间:2025-11-01浏览次数:15

10月28日,农学院种艺美育社团联合“巧思”珐琅工作室在美育教学工作室共同举办“掐丝珐琅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15名学生参与。

活动伊始,“巧思”珐琅工作室成员为同学们系统讲解了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以金丝勾勒轮廓,再以釉料填充成画。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绘图、掐丝、填色、固化等步骤。种艺美育社团利用科技赋能,将掐丝珐琅其金丝勾勒、釉料填色的独特工艺,通过数字建模与激光雕刻技术将荷花、樱花等植物形态及熊猫等元素得以精准呈现于竹木板材,解决了传统手工描图精度不足的难题,为后续掐丝奠定完美基础。

非遗传承贵在守正创新。两只团队不仅推出多款文创产品,更打造沉浸式体验课程,让参与者在激光雕刻的底板上亲手进行掐丝、点蓝创作。这种“科技+手工+自然”的美育模式,成功将学生从非遗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粉红樱花”挂饰以金丝勾勒优雅花型,蓝底白瓣尽显高洁;“春芽初起”杯垫将破土而出的生命力定格方寸;“鲤跃龙门”锦鲤挂饰鳞片细腻,栩栩如生。这些作品巧妙融合激光的精准与手工的温度,展现传统工艺与自然美学的双重魅力。参与同学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亲手体验了非遗技艺,更感受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魅力。”

此次两个学生团队合作的成功实践,为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将传统非遗引入美育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动手能力,也进一步丰富了农学院美育工作的内容形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园美育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农学院将继续推动科技、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展“非遗进校园”、“技艺入课堂”等常态化美育载体式,助力更多传统工艺在创新中焕发生机,在传承中服务社会,为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杜艳丽  杜怀文  李欣雨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