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铸魂,豆香致远!大豆栽培创新团队用科技书写振兴答卷

作者:发布时间:2025-11-02浏览次数:44

在广袤的龙江黑土地上,有一支扎根田野、深耕科技的农业创新力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栽培创新团队 2025 年以来接续奋斗,以嫩江大豆科技小院为纽带,以盐碱地治理为突破,以志愿服务队为桥梁,在鹤山农场、和平牧场、四方山农场等多个基地书写着科技兴农的动人篇章,用智慧与汗水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春启新程:科技小院架起产学研“连心桥”

春日的黑土地孕育着希望,嫩江大豆科技小院率先奏响实干强音。作为团队科研与育人的核心平台,小院 2025 年聚焦研究生实操能力培养,让 6 名研究生告别“实验室里做研究”的传统模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他们在系统开展大豆科研训练的同时,全程跟踪大田生产,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在黑土地上锤炼真本领。

这一年,小院成为农业科技交流的重要窗口。不仅迎接了学校领导的调研指导,还接待了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和大三学生的秋季实习活动。小院师生以田间为课堂,结合种植实践讲授农业科技知识,让每一场交流都充满泥土气息与科技分量。同时,小院围绕土壤固碳减排等前沿课题,与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展开深度研讨,为技术创新注入新思路,持续发挥着农业科技示范与教育实践的双重职能。

夏战酷暑:盐碱地治理闯出新路径

盛夏时节,大庆安达的盐碱地之上,团队正攻克着世界性种植难题。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盐碱地土壤耕层调理关键技术研究”的核心实施力量,团队 2025 年交出了亮眼答卷。8月14日,课题田间观摩会在大庆市、安达市成功举办,30余位全国农业专家齐聚现场,共同见证重度苏打盐碱地的“新生”。

团队依托国家杂粮中心盆栽场基地开展盆栽种植试验,同时在安达市先源乡、太平庄镇、四方山农场、和平牧场建立示范基地,形成“盆栽试验 + 大田示范”的立体研究模式。张玉先教授带领团队骨干,带着干粮在盐碱地日夜钻研,通过耐盐品种筛选、土壤调理技术优化等集成创新,让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了高产大豆。观摩现场,曹亮、赵强副教授详细讲解了盆栽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张明聪副教授介绍了大田改良技术路径,专家们围绕关键技术细节展开深入研讨,充分肯定了团队“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

与此同时,团队在鹤山农场、友谊农场等基地的科研工作同步推进。副校长孙东波一行8月28日深入鹤山农场调研,张玉先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在栽培生理生态、营养精准调控等核心方向的成果。在友谊农场,王孟雪老师主导的“玉豆轮作下合理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试验”成效显著,500 亩试验示范区辐射带动1万亩黑土地地力提升,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秋实满仓:志愿服务队绘就振兴画

金秋十月,黑土地迎来丰收季,团队各基地的秋收测产工作也紧锣密鼓展开。在和平牧场高产攻关示范田,经专家实地测算,应用“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技术”的地块,亩产稳定突破320公斤,延续了团队在极端条件下保产高产的硬实力;安达盐碱地示范基地更传来捷报,重度苏打盐碱地大豆亩产达 220 公斤,较往年改良初期提升近三成,让“不毛之地”真正变成了“丰收良田”。四方山农场、鹤山农场的轮作试验田与土壤改良示范田,经测产也均实现亩产提升 15% 以上,沉甸甸的豆荚里,装满了团队用科技换来的丰收喜悦,更让种植户的增收底气愈发充足。

丰收的田野上,“北大荒青年助农志愿服务队”的身影同样忙碌。这支由曹亮副教授任队长的队伍,以“专家指导 + 青年骨干 + 学生志愿者”三级梯队为架构,在 2025 年上半年深入北大荒集团多个农场和拜泉县等地,开展技术培训 1520 人次,秋收季更是全程驻守田间,协助种植户做好测产记录、指导科学收割,用科技为丰收保驾护航。在全省“北大荒青年”助农志愿服务队建功竞赛中,曹亮副教授以《科技赋能大豆产业——创新团队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题汇报交流,荣获特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服务队“让大豆长得更好,让农民收成更高”的初心坚守,更是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四季坚守:多平台协同攻关显担当

除了遍布垦区的大田实验基地,团队依托农业农村部大豆机械化生产重点实验室,持续深耕大豆逆境生理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在逆境分子方向成果丰硕,2025 年发表5篇2区以上 SCI 文章。团队教师还赴乌兰浩特市参加第 31 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赵强副教授在会上作《大豆花荚脱落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探讨》专题报告,与全国同行深入交流大豆栽培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既分享了团队在黑土地大豆种植中的创新成果,也吸收了各地先进技术理念,为后续科研攻关与技术优化拓宽了思路。从和平牧场的高产纪录到盐碱地的绿色奇迹,从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到志愿服务队的田间帮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栽培创新团队2025年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他们以黑土地为纸,以科技为笔,用四季坚守书写着大豆产业振兴的答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贡献龙江力量。

从和平牧场的高产纪录到盐碱地的绿色奇迹,从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到志愿服务队的田间帮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栽培创新团队2025年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他们以黑土地为纸,以科技为笔,用四季坚守书写着大豆产业振兴的答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贡献龙江力量。

曹亮  图文